高中一年级新生要依据我们的条件,与高中阶段学科常识交叉多、综合性强,与考查的常识和思维触点广的特征,找寻一套行之有效的学习技巧。今天智学网为各位同学整理了《高中一年级下册语文要紧要点》,期望对您的学习有所帮!
高中一年级下册语文要紧要点
1、本文的大体脉络是什么样的?
通观全文,作者悲和愤两股情感的烈焰,无处不在迸发,无处不在燃烧,升腾交织,无可抑制。追悼会的氛围,程君的发问和需要,引起对烈士的痛心的忆念,并且激起对杀人者的满腔仇恨和愤怒的揭露控诉。同时,作为革命家、思想家的作者,一直没停止深沉的思索,对惨案的经验教训进行了沉痛的概括,对烈士的死难意义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这就是作者思想感情进步和文章结构上的大体脉络。
2、本文结构是什么样的?
文章1、、2、三部分,侧重于悲痛的忆念、悼念;4、、五部分侧重于愤怒的揭露控诉;6、部分侧重于对历史经验的概括。三者交错融汇,一直统一于“记念”这一中心。
3、本文的思想意义是什么?
本文的内容,其实是对“三·一八”惨案的述评。鲁迅愤怒地控诉段政府虐杀爱国年轻人的暴行,痛斥走狗文人下劣无耻的流言。他无比沉痛地哀悼刘和珍等遇害者,奉献他的悲哀和尊敬。鲁迅一方面告诫爱国年轻人改变斗争的方法,一方面颂扬“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年轻人”,颂扬她们的勇毅,激起大家“更奋然而前行”。
作者记念一个刘和珍,评述的是“三·一八”惨案整个历史事件,要理解这篇课文,应第一把握其博大而深刻的思想意义。
4、如何从理清思路入手来解析难句?
遇见难句,要把它放到思路中去,如此就容易理解了。依据语境揣摩语句包含的意思,就是依据思路去解析。理清思路是阅读理解的一把钥匙。比如:
⑴“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生活,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什么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从思路上看,这里说的是记念死难者应取的态度,也是生活在黑暗世界的奋斗者理想的人格。从悲哀、愤懑到“敢于直面”“敢于正视”,是思想感情的飞跃,要做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如此,中国才有得救的期望。他们当然要承受超乎一般的哀痛,但为改变惨淡的生活,创造幸福的生活,他们本身也是幸福者。
⑵“我了解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
“缘由”就是反动统治者不但极端凶残地屠杀人民,而且还用文的一手,进行严酷的思想统治。作者的思路是从揭露武的一手到揭露文的一手。反革命的两手是中国历反动统治者惯用的手法,屠刀加箝口术,导致老百姓敢怒不敢言,默无声息,衰弱不振。
⑶“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辗转于文明人所创造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什么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伟大”指三个女子伟大。“从容地辗转”是概括她们互相救助的状况。这样沉勇这样友爱,其精神之伟大确实让人惊心动魄。“枪弹的攒射”给凶残的执政府以辛辣的嘲讽。屠戮妇婴与惩创学生,是互文,同指制造“三·一八”惨案。在三个女子从容沉勇友爱的伟大精神反衬下,中外杀人者看上去愈加卑劣凶残。“伟绩”“武功”是他们我们的夸耀,鲁迅用这两个词,当然是反语。
⑷“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期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苟活”,苟且图存活的意思。“苟活”是鲁迅的自我贬抑,说明他对我们的解剖确实到了无情的地步,他不惜贬抑自己来映衬刘和珍等人勇毅的形象,其实鲁迅是大智大勇的真的猛士。“真的猛士”第一是作者的自我策励。同时,这又是战斗的号召,鲁迅期望愈加多的人像他一样,看到期望,为期望所激励,奋然前行。
本句的“苟活者”与3、部分“苟活”一语相对照,但范围扩大了。本句一定了刘和珍牺牲对两类人所起的积极用途,抒发了崇敬之情,表现了决意奋进、义无反顾之意。
⑸“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本句既承接上文,也引起下文。“这”所指的主如果:对反动军阀和所谓学者文人的无情揭露,对血的教训的冷静概括,与自己绝不妥协的抗争精神。
⑹“在四十余被害的年轻人之中,刘和珍君是我的学生。学生云者,我向来如此想,如此说,目前却感觉有的踌躇了,我应该对她奉献我的悲哀与尊敬。她不是‘苟活到目前的我’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年轻人。”
引号明确了“苟活到目前”所修饰的中心词是“我”,而不是“学生”。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说,刘和珍的确是我们的学生;另一方面又说但与她的伟大的牺牲精神相比,自己不过是“苟活者”。如此写,是对1、部分“程君”那段话从另一方面的补充,即自己并非以一个老师的身份来给一个喜欢自己文章的学生写哀悼文字,自己所哀悼的其实是一位真的猛士。如此写,既把1、、二部分的内容紧紧熔铸在一块,又突出了鲁迅对这位学生极高的崇敬。这种崇敬之情贯穿于3、、4、五部分的记叙,至7、部分的议论进一步发挥。总之,本句中引号起强调用途,表现了作者对烈士的崇敬之情,也表现了作者以死难烈士为榜样,英勇奋斗的强烈愿望。刘和珍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年轻人”,作者为此感到骄傲和崇敬。
⑺“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
这是总收全文的一句,是全文思路的收束。对于“此”所概括的内容,既有对敌人的控诉、揭露,又有对烈士的崇敬和哀悼;既有对“三·一八”惨案的评价,又有自己奋然前行的斗志。即“此”涉及对烈士的崇敬,对其牺牲精神的评价,对其斗争方法的概括,对反动军阀的愤怒声讨,对所谓学者文人的揭露、鞭笞,对庸人警醒的期盼与作者奋然前行的决心等等。
5、从表达方法上看,本文写法有什么特征?
本文使用了叙述、议论、抒情三种表达方法相结合的写法。叙事简练,了解地写出了刘和珍思想性格的特征和壮烈牺牲的情景;议论深刻,有力地揭露出*的反动本质,概括了对敌斗争的经验教训;抒情强烈,颂扬了烈士的崇高精神,抒发了我们的无限悲愤之情。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相互交错,融于一体,使文章具备强烈的感染力和高度的说服力。
高中一年级下册语文要紧要点
1、予虽浩然无所愧怍,然微以自文于君亲。
译:我虽然正气凛然,没什么惭愧的,但在君主和双亲面前,却没一点事功来掩饰我们的罪过。
2、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以死。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
译:这五个人受斩刑的时候,神情昂然,喊着巡抚的名字而骂他,谈笑着死去。被砍下的首级放在城上,脸色没一点改变。
3、而五生活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考虑,亦曷故哉?
译:然而这五个生活在民间,平常没受到过诗书的教诲,却能为大义所勉励,踏上死地而不反顾,这又是什么原故呢?
4、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译:所以,我和同社的各位先生,惋惜这座墓地空有那块石碑,就替它写了这篇碑记,也借以说明死生的重大意义,平民也对国家有要紧有哪些用途啊。
5、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译:由于郑文公曾对晋文公无礼,而且在与晋国结盟的状况下又与楚国结盟。
6、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译:他已经把郑国当作东边的疆界,又想扩张他西边的疆界。
7、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
译:损害秦国而让晋国受益,期望您还是多多分析这件事。
8、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译:我虽然十分愚笨,知晓那是不可能的,何况像您如此明智的人呢!
9、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译:竭尽诚意,那样即便像吴、越那样敌对的国家也能结为一个整体;傲视他人,那样骨肉至亲也会疏远得像陌路之人。
10、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译:那样,聪明的人就会竭尽他们的智谋,勇敢的人就会竭尽他们的力量,仁爱的人就会播散他们的恩惠,诚实的人就会奉献他们的忠诚。
11、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赢。
译:范增多次向项王使眼色,再三举起他所佩带的玉玦暗示项王,项王沉默着没反应。
12、大行不考虑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译:做大事不必顾及小节,讲大礼不必计较小的谦让。
13、现在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译:目前人家正好比是菜刀和砧板,大家则好比是鱼肉,还告辞做什么呢?
14、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
译:大家离开爸爸妈妈兄弟来侍奉您是什么原因,只不过由于仰慕您高尚的品德。目前您和廉颇同在朝廷做官,廉说出无理的话,但您却害怕躲避他,害怕得太过分了。就
是普通人对这样的情况尚且感到羞耻,更何况是将相呢!大家没才能,请允许大家告辞离开吧!
15、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但我分析,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用兵侵犯赵国,只由于有大家两个人存在啊!目前假如两虎相斗,势必不可以共存。我之所以如此做,是以国家之急为先而以丝绸为后啊!
16、鄙贱之人,不知宽之至此也!
译:我这个粗陋卑贱的人,不知晓宽容我到如此的地步呀!
17、上为政者得则罚之。此何也?以亏人自利也。
译:上面执政的人抓获他之后就会惩罚他。这是为何呢?由于他损人利己。
18、今至大为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
译:目前的不仁义是攻打别的国家,却不知晓这是错误的,反而就这件事情称赞它,说它是义举。
19、故择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
译:所以抛弃古时候君王的现成的法令,而效法他们拟定法令规范的依据。
20、雍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
译:雍水猛涨,楚国人不知晓,顺着标记在黑夜趟水过河,淹死的有一千多人,士兵们惊骇的声音好似高大的房子倒塌一样。
高中一年级下册语文要紧要点
常考易错成语
1.嗷嗷待哺:形容受饥饿的悲惨遭情景。嗷嗷,哀号声;哺,喂食。
2.安步当车:古时候称人能安贫守贱。现多用以表示不乘车而从容不迫地步行。安,安闲。
3.安土重还:安于本乡当地,不愿随便迁移。重,看得非常重。
4.哀鸿遍野:比喻呻吟呼号、流离失所的灾民到处都是。哀鸿,哀鸣的大雁,比喻悲哀呼号的灾民。
5.筚路蓝缕:驾着柴车,穿着破旧的衣服去开辟山林。筚路,柴车。蓝缕,破衣服。形容创作的艰苦。
6.抱残守缺:形容保守不知改进。
7.白驹过隙:比喻时间过得非常快,就骏马在细小的缝隙前飞快地越过一样。白驹,骏马。
8.杯弓蛇影:比喻疑神疑鬼,妄自惊慌。
9.杯水车薪:用一杯水去救一车着了火的柴。比喻无济于事。
10.别无长物:没多余的东西。形容穷困或俭朴。
11.不足挂齿:不值得一提。谦虚说法。
12.不足为训:不值得非常为效法的准则。训,准则。
13.不可理喻:没法跟他讲道理。形容蛮横或固执。比喻,使了解。
14.不胫而走:比喻消息传得非常快。胫,小腿。
15.不孚众望:不可以使群众信服。孚,使人信服。
16.不为已甚:指对人的责备或处罚适可而止。已甚,过分。
17.不即不离:不接近也不疏远。即,接近。
18.不卑不亢:对待人有恰当的分寸,既不低声下气,了不傲慢自大。卑,低下;亢,高。
19.不稂不莠:比喻人不成材,没出息。稂、莠,田里的野草。
20.不落窠臼:比喻有独创风格,不落旧套。
21.不容置喙:不容其他人插嘴。喙,嘴。
22.不塞不流,不止不可以:比喻旧思想文化不予以破坏,新思想、新文化就不可以树立起来。
23.不以为然:不觉得是对的,含有轻视意。然,对,正确。
24.不以为意:不放在心上,不加注意。
25.不刊之论:形容不可以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刊,削除,修改。
26.不瘟不火:指戏曲不沉闷乏味,也一急促。瘟,戏曲沉闷乏味;火,比喻紧急、急促。
27.侧目而视:斜着双眼看人,不敢用正眼看。形容拘谨畏惧而又愤怒的样子。
28.出神入化:形容技艺达到了绝妙的境地。
29.城下之盟:敌军到了城下,抵抗不了,跟敌人订的盟约。泛指被迫签订的条款。
30.诚惶诚恐:惶恐不安。原是君主年代臣下给君主奏章中的套语。
31.曾几何时:时间没过去多长时间。
32.过去沧桑:比喻过去见过大世面,不把平时事放在眼里。
33.蚕食鲸吞:用各种方法侵占吞并。
34.沧海一粟:比喻很微小。粟,谷子。